如何應用自我血糖監測於血糖控管
如何應用自我血糖監測於血糖控管

在看過無數病患的血糖數值之後,發現糖友對於測血糖這件事,每個人看法與感受有很大差異,包括醫療團隊對病患自我監測重視程度與運用技能也有相當大的差異。的確,同樣罹患糖尿病,但每個人的胰島素分泌功能、胰島素運作效能、年齡、腎功能、飲食型態、活動量、併發症、情緒穩定程度、對自身健康的看法、家庭與周遭朋友的影響、行為改變的動機、治療藥物等皆有不同,在這麼錯綜複雜的情境下,如何達到理想穩定的血糖控制,關鍵在於自我血糖監測。有測血糖並不等於血糖會改善,必須透過有架構的血糖監測,加上醫療團隊的運用分析判讀技巧與重點指導,不僅能有效掌握血糖波動,而且還能讓病友練就「久病成良醫」的自主管理能力。
有了血糖機該怎麼有效運用?善用『規劃』→『判讀』→『改變』的三步驟。
1.『規劃』:首先要規劃量測時段與頻率,雖然每天三餐前後加上睡前一天七次的測量,能提供最完整的變化,但時間安排、金錢花費、疼痛這些困擾,常常令人卻步無法持久。如何安排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測量頻率?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A.治療方式:
(1) 使用一天四次胰島素者:餐前+睡前測量,一天至少四次;
(2) 一天二至三次胰島素注射者:三餐前,一天至少三次;
(3) 一天一次胰島素注射者:早餐+晚餐前,一天至少二次;
(4) 使用口服藥物者,一週內分別測量三餐前後的配對血糖,至少共測量六次,三組配對檢查。
B.糖化血色素:
(1) 糖化血色素高於目標或升高時,比平時增加測量頻率。
(2) 糖化血色素高於9%時,先將重點測量時段擺在三餐前,直到餐前血糖控制至目標範。
(3) 糖化血色素7-8%時,要將餐後兩小時血糖測量納入計畫。
C.低血糖:出現有症狀或低於70 mg/dl的血糖值,增加測量頻率,重點除了三餐前與睡前外,也要抽查半夜2-3點血糖。
D.生活作息:衡量是否可配合計畫測量餐後血糖,有困難時,可用三餐前+睡前血糖來替代。
雖然血糖機會紀錄血糖值,但不方便閱讀判斷,建議一定要建立書面或電子紀錄,國內「智抗糖」APP是方便運用的手機軟體,可用手動或上傳方式記錄血糖。若能在血糖紀錄上,加上用藥、飲食與活動資料,對自己歸納問題或和醫師討論很有幫助。
2.『判讀』:有了數據後,接下來就是判讀。
(1)首先整理5-10天內的血糖紀錄,每個時段的血糖都要分別判讀,一個時段至少有兩個數據才能提供正確資訊。有幾組實用的目標可以參考,每位醫師對目標設定有其考量,不會完全一樣,但差距不會太大。餐前血糖的目標可設定為80-130 mg/dL,若擔心低血糖發生,可將下限設為90 mg/dL;若使用藥物不會造成低血糖,可將下限降至70 mg/dL;若糖化血色素目標比7%高,例如7.5%,此時上限可放寬至150 mg/dL。
(2)餐後兩小血糖會受餐前血糖影響,例如餐後血糖220 mg/dL,但餐前血糖100 mg/dL與180 mg/dL代表的意義就不同,前者差距120 mg/dL,後者僅40 mg/dL,前者需討論如何調整飲食與藥物來降低血糖增加幅度,後者則是須優先下降餐前血糖。因此,計算同一餐的餐前餐後兩小時差距,或是接連兩餐的餐前血糖差距(例如早餐–中餐、中餐–晚餐、晚餐–睡前),比單獨測量餐後血糖更有幫助。按筆者的經驗,通常建議餐前餐後兩小時差距為30-60 mg/dL,兩餐的餐前血糖差距為±30 mg/dL以內。
(3)若時間上不容易做到配對血糖檢查,單獨測量餐後兩小時血糖,建議的目標值是<160 mg/dL。掌握這幾個關鍵數據,就能朝目標邁進。
3.『改變』:血糖數據畢竟只是數值,針對對這些測量結果的心理感受、知識應用與行為改變,才是控制改善的關鍵,有對應調整才會使監測發揮效果。除了低血糖與高於300 mg/dL以上的血糖,當下的血糖數值才會反映到身體不適,也就是大多數的血糖數值波動並不會造成身體症狀,也因此容易使人輕忽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所導致的慢性併發症。要做對因應監測結果調整,一起和醫療團隊依據血糖數據討論學習是必經的過程,別擔心做不來,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並不複雜,堅定的信念,不因調整中的挫折而氣餒,您的態度會左右血糖控制的高度。
在漫長的控糖道路上,血糖控制的穩定性從來就不會是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有時要連續經過幾個彎道,反覆調整後才能到達平順的道路,透過『規劃:決定測量頻率、完整紀錄』→『判讀:判讀數據資料』『改變:做對因應調整』的循環,面對下一個彎道時,問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血糖監測的運用是糖尿病自主管理重要的核心能力,拿出您的血糖機開始行動吧!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5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