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工具控糖容易

善用工具控糖容易

社團法人宜蘭縣愛胰協會  游能俊理事長

  糖尿病是國人普遍罹患的慢性病,至2013年底全台使用藥物治療者已達167萬人,若加計未服藥與未診斷者應至少有200萬人,所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中,每天都有許多人的生活飲食需與糖尿病共處。在漫長的控糖歲月中,血糖的高低起伏在所難免,這是多數人的困擾,但也有不少人對調整非常得心應手,也有些人則以減少生活飲食變動來因應,雖然犧牲了多樣選擇的樂趣,卻可換得心安踏實的快樂。無論您與糖尿病共處的方式屬於哪一類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用工具能使控糖容易許多。以下就分門別類來介紹一些實用的控糖工具。
一、掌握血糖的工具
  血糖機是大家熟知的必備工具,但許多人忽略了計劃量測、詳實記錄與分析運用的重要性,現在市面上推出一種可搭配不同品牌與手機的「傳輸線」,可以輕鬆正確地讓您的血糖值透過APP傳送到雲端,除了提供提醒、記錄與分析外,還能分享給指定的親人或衛教師,讓周遭關心您的人,一起陪伴您控糖。另外,「連續血糖測量儀」也有新的產品工具,不過這類工具因價格昂貴,鮮少有人購置,大多是由醫療院所提供單次付費檢測,目前台灣有的新工具體積很小,沒有配線,戴在身上一天可記錄到288次血糖,比以前的工具舒服自在許多。
二、掌握飲食的工具
  飲食是血糖波動的最大變數,糖尿病衛教學會與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出版了許多飲食工具書,例如以實際一份醣類食物拍攝的各類含醣食物–「醣類計算-食品營養圖鑑」,這本書是衛教師人手一冊的教學工具書,也很適合民眾購買來做為食物選擇與份量拿捏的參考,因為圖片都是食物原寸大小,很容易按圖索驥;「糖尿病腎病變食譜」則以正餐與點心的方式,再依據有腎病變者蛋白質需求量,設計出不同食譜,讓使用者可以參考調理。除了書籍外,衛教學會也開發了「定量餐具」與「我的餐盒」,由專業營養師設計,採用耐熱環保的玉米澱粉材質,使用者只要將菜餚放入餐具,搭配有刻度設計的主食盛器,就能達到讓醣類攝取定量與飲食均衡的效果。當然真正的斤兩多少,還是用電子食物秤最能精準估量,通常是一天多針胰島素治療者,才需要如此精細。
三、提醒用藥的工具
  藥盒、鬧鈴提醒或是智慧藥盒都是可以用來提醒用藥的工具,多數接受治療的人,服藥常是一天多次,一整天的每次服藥內容也經常不同,不論是忘記服用或服用錯誤,都會造成病情不穩定,搭配提醒與分裝的工具,對規則用藥的幫助很大。
四、培養運動習慣的工具
  運動APP是目前風行的手機健康管理協助工具,這類工具除了幫你計算與記錄每次的運動種類、時間與估計消耗熱量外,還有昭告天下、呼朋引伴的社群分享功能,藉由社群分享的按「讚」,幫助運動者分享健康生活的訊息,也彼此鼓勵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五、降低風險的工具
  低血糖是有糖尿病的人最容易發生的健康風險,據衛教學會調查統計顯示,第1型糖尿病平均每年每人發生71.6次低血糖,一天注射三針以上胰島素的第2型糖尿病患為平均每年每人發生35.9次,一天注射一針胰島素的第2型糖尿病患平均每年每人發生8.9次,使用口服藥物的人平均每年每人發生5.1次。雖然可以處理低血糖的含糖食物種類有許多,但要快速回升血糖,避免回升緩慢造成昏迷或是過度補充造成高血糖,最好還是使用葡萄糖粉或葡萄糖膠(15公克包裝),隨身有這樣的安全準備,就能更積極控制血糖,不用擔心血糖過低而導致危險。
六、談心解惑的工具
  與其說是同病相憐,這裡的氛圍不如說是「同伴支持」,臉書與網路上的糖尿病社群相當活躍。這裡是大夥們分享與求解的園地,版主們大多是「病友專家」,真正能讓您見識到久病成良醫不是一句空話,糖尿病是個需要高度自我管理的疾病,透過學習、記錄、討論與分享,這些社群裏的學習氣氛熱絡,衛教師與醫師也有些人加入社群成為最貼心的智囊團,總在關鍵時刻發出正解,他們也和病友們一樣,希望看病衛教像談心那樣輕鬆自在,不像現實中的門診總是在匆忙的眼神交會與三言兩語中結束。
(Facebook:糖尿病互動網、 糖老師俱樂部、宜蘭縣愛胰協會)
  隨著衛教研發的投入,創新科技的運用,新型監測與治療藥物的導入,控糖工具走向多元化,更能讓使用者選擇。但無論有再多的工具,保有學習的熱忱、改變的動力、堅持的毅力與愉快的心情,仍然是成功與糖尿病共處的關鍵心態。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4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