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好,吃的巧,來個專屬彩虹飲食

成立糖尿病專科診所為糖尿病病患醫病之時,總是會特別強調糖尿病糖控制「三要素」,第一要「飲食要控制」,第二要「按時要服藥」,第三要「規律要運動」,病患口中常說:「吃藥,醫師叫我怎麼吃?什麼時候要吃? 我就照辦。」、「運動,每天也不用花多少時間,這個很簡單。」、「飲食控制,我又不吃餅乾、不喝飲料,血糖還是很高,營養師說要吃多少量,可是每天吃的就是不一樣,想吃什麼不能吃很痛苦,怎麼有辦法控制?」的確,一個完全沒有受過疾病營養教育的病患對於食物攝取量調配真是一大傷腦筋,因為飲食習慣是長期養成的,要在短期內改變病人之飲食習慣或行為是相當之困難,這也是糖尿病控制最大之挑戰。
過去人們經濟有限飲食只講求吃飽,現代工作忙碌人群經濟提升不僅講求吃飽也要吃好,更是要吃巧,因此食物製備方式由家中逐漸向外食發展,依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結果,1991年到2008年臺灣每戶家庭平均外食伙食費用從20,698元(占食品消費支出的17.6%)逐年增加至56,351元(占食品消費支出的34.8%),此外食的現象並非單純只有消費支出增加,另外還有飲食不均衡情況,「2005~2008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飲食型態:
(1)男女性的熱量攝取平均增加12~26%
(2)主食攝取以糕點餅乾、麵包類及速食麵等食物種類比例上升
(3)油脂的食用習慣變化以禽畜肉類連皮帶肥油一起吃、魚肉類用油煎炸炒、蔬菜用油炒、豆製品油炸方式的攝取皆較為減少、核果種子類稍微增多
(4)豆魚肉蛋類攝取量平均為6-9份/天
(5)奶類以全脂乳及脫脂乳為主,個年齡層平均攝取0.4~0.6杯
(6)蔬果部份以30歲以下每天僅攝食2份蔬菜和1份水果
(7)礦物質攝取量,食物含鈉量男女性皆超過建議的2400毫克(相當於6克鹽),主要來自於調味料及加工食品食用
(8)加糖食品以19~64歲成人因食用冰飲料及加工果汁類的甜飲料,而增加糖量的攝入
此飲食現況皆可能讓身體出現:
(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 ≧ 90cm、女性 ≧ 80cm)
(2)高血壓(≧ 130/85 mmHg)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 ≧ 100 mg/dl)
(4)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男性 < 40 mg/dl、女性 < 50 mg/dl)
(5)高三酸甘油酯(≧ 150 mg/dl)之代謝症候群因子
此徵象符合2危險因子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後續可能衍生出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皆為台灣十大死因榜上有名,就以糖尿病來看十大死因排名101年位居第5名到102年已晉升到第4名,由此可見飲食問題調整是不容忽視。
其實糖尿病的飲食原則並非是特殊飲食,也沒有所謂的降糖食物,唯一要求飲食均衡及食物份量攝取。然而,什麼均衡? 什麼份量? 均衡飲食講求不偏食、不挑食、食物多樣化。份量就是食物攝取量,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飲食指南扇形圖似乎透露出食物分類和建議攝取量的訊息,食物種類依顏色可分全榖根莖類、豆魚肉蛋類、蔬菜類、低脂乳品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六大類,由食物可獲得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以提供身體器官能量來源和保護身體組織;食物的攝取重『質』也重『量』,飲食的品質與過去飲食建議差異度在於減少熱量、增加纖維獲得、減少和改變油脂的攝取,內容修正每天六大類食物應攝食量,各類食物每份食物份量。
為了落實糖尿病飲食治療之實際應用,並將三少一高(少糖、少油、少鹽、高纖)之健康飲食及食物攝取量的觀念引入患者日常生活中,苦思良久,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煮給病人吃,直接教導食物選擇、份量計算、烹調方法等等飲食相關知識,遂於2009年8月成立虹美廚坊,聘請營養師進駐店,規劃設計菜色和餐點份量,便當中食物份量分配參考行政院衛生署健康餐盒與台灣營養學會最新公布每日飲食指南草案製作餐盒,整個便當設計理念著重於顧客購買可清楚知道選購便當的熱量多寡,已達到控制每日飲食限制熱量,各項食材要求選用當令新鮮、衛生、檢驗合格之在地食材,烹調過程秉持”少用精緻糖、少用調味料和非油炸”之烹調方法,其中”糖”的使用以”赤藻糖醇”取代一般果糖、砂糖的使用,達到簡易飲食方式,享受美食及兼顧健康。讓病人知道營養飲食之實際內含,達到血糖控告及健康促進之目標。
本廚坊由優良主廚會不定期或限定季節研發新產品,使顧客能有新鮮感,早餐商品主打五穀飯糰、低卡鬆餅、高纖低油蛋餅/三明治/漢堡、美味輕食墨西哥捲餅...等商品;午餐商品主打便當有香煎白旗魚、宮保雞丁、海陸雙拼、蔥燒雞腿、薑汁豬排、鹽燒鯖魚...等商品;飲品暢銷商品有橘皮洛神花茶、高鮮濃醇無糖/赤藻糖豆漿、赤藻糖白木耳湯...等商品,讓顧客在不同時刻有多種商品可選擇,以最簡單方式滿足個人需求和獲得健康飲食。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4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