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手暖足過好冬

春去秋來,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冬令時節的來臨讓許多糖尿病病友飽受手腳冰冷之苦。王伯伯,70歲,平日工作務農,罹患糖尿病已12年,平時手腳末梢指尖總感覺麻、不靈活,走路時感覺不到雙腳踩在地上而像是踏在海綿上行走,特別是在冬天時雙腳的感覺更為冰冷、麻刺,連晚上也睡不好覺。
糖尿病人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時常會產生周邊血管的問題,因為身體長期高血糖及代謝異常,使血管處於發炎的狀態,血液容易凝結或形成血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演變成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及神經病變,初期的症狀是感覺變差,例如對碰觸的感覺或對疼痛、冷熱的感覺較遲鈍,最常由肢體末梢(指尖)開始出現,爾後延伸至腳(手)趾、腳(手)掌甚至於膝蓋、手肘,若持續進展可能會有麻木、刺痛、癢等感覺;除此之外,皮膚也會變得乾燥容易破損、脫皮或受傷。
當出現周邊血管阻塞時,手腳可能會有蒼白、發紫、冰涼、無力等症狀,有時運動時(走路、跑步、爬樓梯)會使症狀更為明顯,嚴重時不論季節或有無活動都可能持續有症狀。至於平日應如何照護才能減少手腳冰冷造成的不適,提供以下方法給大家參考:
1. 適當保暖不受寒
氣溫及環境的溫度會影響血管收縮程度,適當地保暖可以讓血管擴張使血流較為順暢而減少冰冷的感覺,因此在天氣寒冷時可戴手套保暖,平時選擇有包覆趾頭且合腳、低跟、寬頭或圓頭的鞋子,並穿著棉質襪子,特別在夜間睡眠時也應注意足部保暖,避免選擇鬆緊帶過緊襪子,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2. 避免加熱受傷害
許多人會使用熱水泡腳或熱水袋、熱水墊、電暖器烘烤來促進血液循環,但由於糖尿病人容易有周邊感覺異常的問題,因此使用加熱的產品都會有燙傷的疑慮,應儘量避免使用,但若是有需要處理厚繭或厚指甲,需浸泡熱水的必要性時,可以溫水(建議不超過38℃)浸泡雙腳但勿超過15分鐘,因為浸泡時間過長後溫水會破壞皮膚油脂分佈,使皮膚表面較為乾燥,因此在浸泡後應依皮膚狀況再擦拭乳液保濕。
3. 正確坐姿
避免兩腿交叉於膝蓋、翹腳或盤腿而坐。
4. 足部運動促循環
多做手指、腳趾伸展運動或局部肌肉的按摩,有助於肌肉組織、動、靜脈血管放鬆增進血液循環,另外,勃式運動可以改善下肢循環及肌肉強度,每日至少執行3-4次,每次重覆3-6遍。
(1) 平躺,兩腿上舉30至60度,置放在棉被上3分鐘。
(2) 坐於床緣,兩腳自然下垂,擺動三分鐘。
(3) 平躺休息3分鐘,蓋被保溫。
5. 減少危險因子
(1) 戒菸
吸菸者發生下肢血管疾病是非吸菸者的7倍,也是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菸中尼古丁成分容易使血管收縮,增加凝血和血栓造成血管阻塞,因此糖尿病病友若已有周邊血管循環不良的問題,戒菸無疑是減少風險的首件要事。
(2) 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病時間愈長,血糖控制愈差,愈容易產生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維持良好的血糖、血壓及血脂肪控制可減少影響血管壁變厚、沒有彈性等動脈粥狀硬化問題。
(3) 維持理想體重
體重過重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且體重增加較不利於血糖控制。
6. 定期追蹤,適時就醫
糖尿病友若定期至醫院就診時,是否都曾做過足部檢查?最常見的方法是以單股尼龍纖維檢查足部觸覺,以及半定量音叉測試雙足震動感覺有無異常,其實這些都是篩檢周邊神經疾病的初步方法,一旦檢查出有異常情形時,醫師可以再進一步追蹤安排其他檢查,並適當治療,也可以讓病友做好足部的自我照護,早期預防及避免足部受傷,而減少截肢的風險,若有手腳冰冷、發紫、疼痛加劇都應立即就醫及早治療,更重要的是平日做好血糖控制及減少危險因子的影響,就能大大地降低足部問題發生的機率。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3 No.4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