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肺炎鏈球菌

糖尿病與肺炎鏈球菌

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 孫幸筠醫師

  根據過去的研究,相較於非糖尿病患者,糖尿者病患發生肺炎相關併發症致死或入住加護病房的比例較高。常見引起社區肺炎的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流行感冒嗜血桿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或披衣菌(chlamydia pneumonias) 。肺炎鏈球菌引起之肺炎常見症狀為發燒、咳嗽、氣喘、胸痛等。肺炎鏈球菌主要經患者咳嗽和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或與患者親密接觸和觸摸被該菌污染的物件而傳播,通常需要長時間或密切接觸才容易遭受感染。

  肺炎鏈球菌又稱作肺炎雙球菌,包含90種以上的血清型別,近三年台灣以19A、3、14、23F等型最常見,佔所有侵襲性感染症50%以上。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主要流行季節為冬季至春季。病患多半是5歲以下嬰幼兒及65歲以上老年人。肺炎鏈球菌平常可能潛伏在人類鼻腔中,呈現無症狀的帶菌狀態,而且隨著年齡漸漸增長,肺炎鏈球菌的帶菌率也會逐漸下降,因此嬰幼兒帶菌情形比成年人高。一旦病患因感冒或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引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不過,肺炎鏈球菌也會造成中耳炎、鼻竇炎和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症狀,但這些並不屬於侵襲性感染,且症狀表現較為和緩。「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是指病菌侵入原本應該為無菌的部位,引起各種侵襲性症狀,致死率以65歲以上老年人及5歲以下嬰幼兒較高,免疫功能不全、脾臟功能缺失及各類慢性器官衰竭等病患,也是高危險族群。

  目前肺炎鏈球菌對部分抗生素已產生高抗藥性,因此預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此外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長期處於密閉空間內。勤洗手,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的方法洗手,避免碰觸眼口鼻。病患與照顧者應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並於處理後立即洗手。

  目前國內核准上市之肺炎鏈球菌疫苗有二種,分別為7價結合型疫苗及23價多醣體疫苗,皆屬不活化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分開不同部位同時接種,其適應症及接種時程分述如下。
  7價結合型疫苗(Pneumococcalconjugate vaccine,PCV):含有7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4、6B、9V、14、18C、19F、23F)之莢膜抗原,其經核准之適應症為2歲以下幼童及2~9歲高危險群,不可用於對疫苗任何成分(包括白喉類毒素)過敏者,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目前建議的接種時程詳如下表:

  23價多醣體疫苗(Pneumococcalpolysaccharide vaccine,PPV):含有23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1、2、3、4、5、6B、7F、8、9N、9B、10A、11A、12F、14、15B、17F、18C、19F、19A、20、22F、23F、33F)之莢膜抗原, 2歲以下嬰幼兒因對多醣體抗原的免疫反應不佳,故不建議使用。適用於65歲以上老人及2~65歲高危險群者,接種1劑可維持5~10年效力,5年內未接種該項疫苗者,可經醫師評估後接種第二劑,該項疫苗應採深部肌肉注射,可與流感疫苗或其他疫苗分開不同部位同時接種。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3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