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兒童與青少年第2型糖尿病
漫談兒童與青少年第2型糖尿病

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國內糖尿病人口從2000年的70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120萬人,短短不到10年增加了70%。增加的速度,快的令人步步驚心!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口不斷增加,還有罹患的年齡不斷下降所致。
為何國內罹患糖尿病的年齡會不斷下降?甚至連國小兒童,亦難倖免。小孩與青少年罹患的糖尿病,過去多半認為是第1型的 (必須施打胰島素);然而,因為多油多糖的飲食習慣與少動的生活型態,導致肥胖的盛行,讓原本屬於成人才有的第2型糖尿病,已經向下延伸至國小學童了。根據國內研究顯示,國內高中以下學生糖尿病的發生率,第2型約為第1型的6倍,已經完全顛覆過去認為小孩不會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觀念。
目前國內對於小孩糖尿病的篩檢策略,乃針對一、四、七年級和高一學生,做空腹尿糖篩檢,若是呈陽性反應,再進行複檢,複檢再呈陽性則進行飯前空腹血糖檢查,或是建議家長帶去醫院診療。然而,以空腹尿糖篩檢糖尿病的準確度並不好,因為受腎臟的影響而變異很大,大規模的篩檢使用尿糖主要是基於成本考量。有些縣市會取得家長同意書後,直接對國一和高一全部或是較胖的學生進行抽血檢查,惟各縣市做法不一,甚至每年做法不一。
小孩的第2型糖尿病相關因子與大人類似,主要有年齡、性別、遺傳、肥胖、高血脂、運動、飲食等因子。年齡、性別與遺傳我們無法選擇,血脂必須抽血才能得知,且兒童對於抽血多半會抗拒,為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孩子的情況,可以輕易地判斷是否該帶孩子去抽血檢查,及早防範,以下介紹幾個重要的因子,提供給家長參考:
一、肥胖:
第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危險因子是肥胖,大人小孩皆然。第2型糖尿病的病理機轉,主要是胰島素分泌不夠用或是人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根據國內研究顯示,兒童與青少年體重超過性別年齡體重95百分位的,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85百分位以下的18.8倍。所以,要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減肥是首要的手段。
二、少運動:
少運動與肥胖往往同時存在且互為因果,不運動的人容易胖,變胖之後就更懶得動,因而導致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要增加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規律的運動非常重要。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同時加上高纖食物,人體對胰島素敏感度可以提高二成以上。
三、糖尿病家族史:
第2型糖尿病受遺傳基因影響不小,直系親屬若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小孩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越高。其中父母的影響高於祖父母的影響,母親的影響又高於父親。我們無法選擇原生的家族,但卻可以提醒自己,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就要注意家庭成員的健康。
四、妊娠型糖尿病:
雖然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但媽媽在懷孕時罹患了懷孕型糖尿病,即使媽媽產後就痊癒了;然而,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存在,日後的孩子長大罹患糖尿病風險還是會增加。
五、出生體重:
足月產的單胞胎小孩出生體重低於2000公克 (保守是2400公克),或是高於4000公克,長大之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為何低出生體重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其病理機轉可能有二,一是當胎兒無法從媽媽的子宮環境吸取足夠的營養時,必須改變對於母親內分泌的敏感度才能存活下來,因而造成胰島素的敏感度和胰島細胞的缺陷,導致長大後容易罹患糖尿病。另一可能原因是遺傳基因與母體子宮環境交互作用造成,有相當的比率長大後變的較胖而導致。
至於高出生體重的糖尿病風險較高,根據研究顯示,當出生體重超過4000公克,將來肥胖的機率,約一般出生體重小孩的兩倍。我們常說小時候的胖不是胖,其實,小時候的胖,常常還真的是胖呢!
六、高血壓:
有高血壓病史的小孩,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非高血壓的2倍。高血壓與糖尿病時常伴隨發生,這現象與成人類似。
七、黑色棘皮症:
這雖不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但卻是個觀察指標。肥胖者的脖子或腋下常可發現皮膚較黑,那是一種色素沉澱引起,原因是胰島素阻抗太高導致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因而使得表皮層的角質細胞與真皮層的纖維母細胞增生,造成皮膚過度增生與角化。如果您的小孩肥胖且有黑色棘皮症了,務必要定期驗血糖,當然最好是該減肥了。
以上的幾個因素,如果您家的小孩具有越多項,得到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會越高。不過,父母也不必過度憂心,過去針對國內18歲以下學生所做的研究顯示,及早改變飲食習慣,配合運動減肥,第2型糖尿病常可以恢復正常水準,所以只要及早發現,積極配合醫師囑咐,要恢復健康,指日可待。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3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