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問與答《2021 No.2 糖尿病家族》

糖尿病問與答《2021 No.2 糖尿病家族》

蔡明翰副總編輯

Q1: 我的血糖控制的還不錯,糖化血色素都在7%以下。但是這個月時常發生右眼的眼皮跳動,請問這與我的糖尿病有關聯嗎?我的父親因為腦中風而過世,這會不會是腦中風的前兆?
A:  眼皮跳動的學名叫做:眼瞼抽搐(eyelid twitching)或是眼瞼痙攣(blepharospasm),也就是眼瞼肌肉不由自主的痙攣現象。少數的眼瞼痙攣是因為頭部外傷、眼瞼疾病或是腦神經疾病而發生,稱之為次發性眼瞼痙攣。反之,大多數的眼瞼痙攣是沒有特定病因所造成,這叫做良性原發性眼瞼痙攣(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良性原發性眼瞼痙攣可以同時發生於雙眼,也有左右眼分別跳動的狀況。根據國外的研究,眼瞼痙攣的好發年齡約在50歲至60歲,而且女性的發生率比男性高。眼瞼痙攣的誘發因與壓力有關,歐美的研究發現約有24%~72%的患者,在壓力事件後才發生眼瞼痙攣。你的疑問是糖尿病患會不會更容易發生眼瞼痙攣?由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醫學大學及台灣多所大學的聯合研究,探討台灣民眾發生眼瞼痙攣的回溯分析,刊登於2018年的國際著名醫學雜誌PLOS ONE.。研究學者從西元2000年到2013年的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造成民眾眼瞼痙攣的危險因素。結果發現台灣民眾眼瞼痙攣的年發生率約為千分之0.1,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1.7倍。最容易發生眼瞼痙攣的年齡是50~59歲,而且北部民眾比南部民眾更容易發生。至於慢性病的合併症方面,高血壓、高血脂與眼瞼痙攣的發生有顯著相關,但是糖尿病與眼瞼痙攣在統計學上沒有顯著關聯。所以即使你的血糖控制的不錯,仍可能發生眼皮跳動。至於腦中風的典型症狀為肢體偏癱、嘴歪、構音不清等,而眼睛的血管阻塞則會發生突發性的視力模糊,這就是一般所謂的『眼中風』,但是不會有眼皮跳動的現象。上述的台灣研究發現眼瞼痙攣與某些神經疾病相關,例如:巴金森氏症、憂鬱症、焦慮症等,甚至睡眠障礙與乾眼症也會引起眼瞼痙攣。
        治療方面不需使用特定藥物來緩解眼瞼痙攣,根據2018年韓國建陽大學(Konyang University)眼科部發表的研究,緩解眼瞼痙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休息",尤其是選在深色、黑暗的環境中閉眼休息。其他的方法包括:集中精神於其他事務上、睡覺、聊天、吃東西、按摩太陽穴等等,都能緩解眼皮跳動的症狀。眼睛是靈魂之窗,頻繁的眼皮跳動若是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時,仍須尋找其他的專科醫師來幫忙,例如眼科或是神經科醫師,追查是否有其他的病因存在,而非單純的良性原發性眼瞼痙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這麼形容楊貴妃的美:「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由此可知眼睛的健康與美麗有多麼重要,楊貴妃的回眸一笑就能讓唐玄宗李隆基神魂顛倒,甚至「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另外,你是屬於右眼或左眼皮跳動,是否如俗語所說的:「右眼跳災,左眼跳財」,這種說法在臨床研究上並沒有任何的證據支持。

Q2: 媽媽罹患糖尿病已經30多年,近幾年血糖控制的不理想,糖化血色素大概在9%上下。從去年以來她失眠的症狀愈來愈嚴重,聽朋友說『褪黑激素』的效果還不錯,請問媽媽可以服用嗎?
A:  糖尿病與失眠的研究,2020年有一篇研究刊登在內分泌科著名的國際期刊JCEM上。學者們收集了78篇臨床研究進行綜合分析,發現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達39%的比例有失眠的困擾。研究還發現血糖控制愈差的患者,失眠的比率愈高。因為血糖控制不良而導致失眠的原因有許多,包括:高血糖引起的頻尿與夜尿、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疼痛影響睡眠、低血糖導致饑餓感、高血糖引起的疲倦及日夜顛倒等等。網路上有很多『褪黑激素』(melatonin)相關的產品,而它到底是什麼荷爾蒙呢?褪黑激素(melatonin)是由腦內松果體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它會隨著日夜變化而分泌,夜間分泌升高、白天分泌降低。雖然以往的研究發現褪黑激素能縮短入睡的時間,但是依據2017年美國睡眠醫學會發表的臨床治療指引,其中有提到『褪黑激素』(melatonin)在臨床治療失眠上,不管是用於誘導睡眠還是延長睡眠時間,『褪黑激素』都不建議使用,因為臨床試驗上服用2毫克的褪黑激素(melatonin)組的睡眠時間,只比對照組多9分鐘而已。更何況在台灣『褪黑激素』是屬於藥品,需要醫師的處方,在網路上購買其實是違法的。建議您母親與醫療團隊討論,釐清有無特定原因所導致的失眠。如果真的需要藥物治療,目前上市的失眠治療藥物也比褪黑激素有效。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1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