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需防範骨鬆和骨折

糖尿病是國人眾所周知的慢性病,目前醫藥進步,許多病患的病情已有良好照護,嚴重併發症也相對減少和減輕,存活時間也增長,相對而言,骨鬆和相關骨折的風險增高,研究顯示,糖尿病是骨鬆症及骨折的重要風險因子,糖尿病患者約1/2-2/3出現骨密度減低,約1/3病患診斷為骨質疏鬆,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髖部骨折風險比同齡非糖尿病者高2-6倍,70歲以上且罹患第2型糖尿病者,骨折風險幾乎比常人高50%,應及早防治。
臨床上,糖尿病分為第1型糖尿病和第2型糖尿病,第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為體內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早年即會發病,治療上以注射胰島素為主,即所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幼年型糖尿病,這些病患的骨鬆風險很高,應該及早接受骨密度檢查,必要時需及早治療骨鬆;第2型糖尿病發病在40歲以後,病程漸進而症狀較不明顯,治療上採飲食控制、運動、口服降血糖劑,晚期可能需注射胰島素,即所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成年型糖尿病,第2型糖尿病可能由於胰島素分不足,或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出現抗性所致,有時會兩者同時存在。第2型糖尿病患者病發時年紀較大,有些病患合併體重過重或其他代謝症候群,由於體重較重的關係,臨床上檢查骨密度時發現,這些病患的骨密度未必會比同儕低,但也有些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會較低。此外,糖尿病藥物或不當的飲食也可能會引起骨流失,導致骨鬆和增高骨折風險。
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風險增高的主因之一,來自跌倒骨折的風險高於常人。糖尿病患者跌倒風險增高的可能原因很多,包括:
(1)血糖控制不當或代謝障礙,高血糖會引起意識模糊,用藥過量或飲食限制過度引起低血糖而引起頭暈,這些病患可能在瞬間出現平衡或意識的障礙。
(2)慢性糖尿病會患者出現眼睛併發症,如白內障、視網膜病變等;視力障礙讓病患未能適當評估地面,尤其是高低不平的戶外或樓梯更為危險。
(3)出現神經功能障礙時,影響平衡功能和肌肉無力等;周邊功能障礙也可能影響體位覺。
(4)出現Charcot氏關節病變和足部病變等,甚至於截肢的患者,進而妨礙步行和活動功能,這些都會增高跌倒風險。另有一些糖尿病藥物(如glitazone類),也會增加骨折風險,在使用時應由專科醫師開具處方,謹慎遵守用藥規範,適當監測。
維護骨密度與骨品質是防治骨鬆的根本,也是防治骨折的關鍵。日常生活中應合理控制飲食,保持均衡營養,且可增加高鈣食物的攝取,日常飲食亦應攝取適量蛋白質、維生素D3(每日800-1000 IU)、鈣(每日至少1200毫克)、蛋白質及其他微量元素等,由於糖尿病患者有飲食限制的需求,因此建議商請營養師審慎評估和建議。此外,進行戶外荷重運動,增強骨骼,提高骨密度,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和體位覺;且應戒煙戒酒及其他不良生活習慣,減少骨流失,這些都有益於骨骼保健。對已確診骨鬆症或已出現骨折患者,應配合採用抗骨鬆藥治療。
防治糖尿病患者的跌倒和骨折方面,應審慎監測血糖、血壓、視網膜病變、神經功能、腎功能、血管和四肢功能,懷疑出現合併疾病時,應及早治療,積極治療糖尿病,適當控制血糖,減少膠原纖維進行非酵素糖化作用,防範或延後糖尿病血管併發症,針對第1型糖尿病患者更需評估家族史和骨折史,評估骨密度、營養狀況等。建議合適改進家居環境,減少或停用非必要鎮定劑或精神科用藥,評估視力並矯正視力,評估足部功能及疾病,適當改善。
總之,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風險高出常人,應進行全面化照護,目前已有糖尿病照護的制度,更可配合落實。包括控制血糖及併發症,保護骨骼健康,維持骨密度和適當體重,確實進行運動,以維護良好體能和減少跌倒,加強步態及平衡功能訓練,以增進安全及成效,同時應改善居家環境,以減少跌倒和骨折。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0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