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問與答《2018 No.3 糖尿病家族》
Q1: 我先生今年的健康檢查赫然發現血糖不正常,空腹血糖值112毫克/百毫升,糖化血色素6.1%,醫師說他現在是處於「糖尿病前期」,必須開始控制飲食。可是他前幾年的健康檢查都沒有發現血糖異常,是不是跟他平常吃飯時都狼吞虎嚥有關?聽說吃飯的速度愈快,愈會得到糖尿病,這是真的嗎?
A: 台灣民間有句諺語:【吃飯皇帝大】,字面上的意思代表吃飯的時候不要有其他的事情干擾,有什麼事等吃飽飯再說。由於工商社會的生活步調加快,很多人都必須把握短暫的空檔時間來解決三餐,甚至連許多的便利商店都轉型成社區的“小餐館”。但是這種『快食』或是狼吞虎嚥的飲食習慣的確會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導致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增加。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未來產生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則會增加5倍。依據近年來日本的飲食研究,其實不良的飲食習慣除了『快食』外,還包括:不吃早餐、餐食過飽、餐食多鹽等等,皆會增加成年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2013年立陶宛的學者發表一篇小規模的研究,發現進食速度快的受試者,發生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5倍。今年七月中國大陸發表一篇進食速度與代謝症候群的研究,收集北京健檢中心約八千位民眾的資料分析,發現進食速度愈快的成年人,不論男女都會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及中心型肥胖的風險。除此之外,進食速度愈快的男性,罹患血脂異常的比例愈高;而進食速度愈快的女性,反而是罹患血糖異常的比例愈高。上述的這些研究裡所謂的進食速度快或慢,是以受試者的〝自我評量〞來決定,並沒有訂出多久的進食時間才算適當或過快。
你先生的空腹血糖值超過100毫克/百毫升,糖化血色素超過5.7%,的確是屬於「糖尿病前期」;如果他的血糖值再繼續升高(空腹血糖值超過126毫克/百毫升,糖化血色素超過6.5%),那就正式進展到「糖尿病」的階段。糖尿病不管是處於「前期」還是罹病多少年,最根本及最重要的治療步驟依舊是飲食控制,也就是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而所謂的『健康飲食習慣』,除了大家熟知的:定時定量、均衡營養、三低一高(低糖、低油、低鹽、高纖維)外,『慢食』的飲食型態也逐漸被醫學界所重視。
日本福岡的九州大學今年發表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進食速度研究,發現病患的進食速度愈慢,5年後的肥胖程度愈輕微(以身體質量指數與腰圍為代表)。這裡所謂的『慢食』並不是鼓勵大家像義大利人吃一頓晚餐需要耗費1、2個小時,而是代表細嚼慢嚥、平心靜氣、心無旁鶩的專心進食。相反的,『快食』的壞處包括:增加食物攝取(通過口腔的速度愈快,愈沒有飽足感)、增加餐後血糖的上升幅度、增加肥胖、增加發炎激素(Interleukin-1β及Interleukin-6)而導致胰島素阻抗、增加糖尿病、增加脂肪肝、增加胃炎等等。
你先生的進食型態屬於『快食』,因此可能影響到他的體重與血糖控制,建議他與營養師討論正確的飲食習慣與方法。當然健康的飲食習慣最好從小就扎根,因為根據日本學者收集大阪孩童的飲食研究發現,吃飯速度愈快的孩子,體重過重的比例也愈高。
Q2: 我媽媽這幾個月出現下肢抽筋的症狀,尤其是在晚上。她平時的血糖控制還不錯,糖化血色素大都維持在6.5%上下。請問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她的抽筋嗎?
A: 依據1999年英國的臨床研究,在平均年齡78.5歲,總共365位前來門診的老年人,發現高達50%的老人家在門診的問卷調查期間,都曾發生下肢抽筋的症狀。這個研究還發現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下肢抽筋(女生:56%,男生:40%),而且雖然一天中任何時刻都會發生,但是夜晚發生抽筋的比例還是比較多(占62%)。
造成下肢抽筋的三大危險因子包括:周邊動脈阻塞、關節炎、與女性,不過真正的病生理機轉仍然不是很清楚。有一派說法是以前的祖先是蹲著上廁所,所以下肢肌肉的伸展性與肌耐力較佳;但是馬桶發明後人類開始坐著上廁所,因此下肢的肌肉長度縮短且肌耐力變差,最後因為年齡老化後就容易產生抽筋的症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可能會誘發下肢肌肉抽筋,例如:懷孕、尿毒症、肝臟衰竭、糖尿病控制不良、甲狀腺疾病、電解質異常(低血鈣、低血鎂、低血鉀)、劇烈運動後、喝酒過量、寒冷刺激、維生素缺乏、下肢靜脈栓塞、周邊神經病變、正在使用某些藥物(如:利尿劑、statin降血脂藥物、類固醇、β-agonist乙類促效劑)等等。
下肢抽筋的位置大部分位於小腿後面的肌肉(腓腸肌)與足背的肌肉,因此抽筋時的緊急處置即是趕快將收縮的肌肉進行伸展按摩。有一種方式可以預防半夜小腿肚的抽筋(腓腸肌痙鸞),例如在睡前做小腿的伸展操,靠著牆壁將雙腿併攏並伸直,然後向前彎腰慢慢地將雙手嘗試碰觸地面,這樣的伸展運動就可以減少半夜小腿肚肌肉的痙鸞。您母親血糖控制的還不錯,可能要審視一下其它可能造成下肢抽筋的危險因子,當然最多的案例仍是屬於特異性下肢抽筋(idiopathic leg cramps),也就是找不到明顯的誘發因素。治療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物理治療外,目前文獻上證據最充分及最有效的治療藥物為︰奎寧(quinine),其它可能有效的藥物包括:止痛藥、鎮靜劑、抗癲癇藥、鈣離子阻斷劑(Diltiazem及Verapamil)、維生素B6及維生素E等等。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8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