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問與答《2016 No.2 糖尿病家族》

糖尿病問與答《2016 No.2 糖尿病家族》

蔡明翰醫師

Q.我得到糖尿病已經兩年多,一直以來血糖控制的還不錯,糖化血色素大都維持在6%~7%。但是上個月回診的時候,第一次被醫師告知尿液裏面檢查出「蛋白尿」的現象,請問這是代表我的腎臟出問題了嗎?需不需要補充哪些食物來幫助我的腎臟呢?
A.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糖尿病是造成末期腎臟疾病最主要的原因。而在糖尿病患者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出現糖尿病腎臟病變的比率高達20~40%。糖尿病腎臟病變的評估方式主要有兩種:腎臟結構的損傷(尿液中白蛋白尿增加)及腎臟功能的衰退(血清肌肝酸濃度上升或是腎絲球過濾率下降)。目前量白蛋白尿的方式相當簡單,只要檢驗單次尿液中的白蛋白與肌酸酐的比值(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簡稱UACR),就可以很快地知道是否異常。正常值必須要小於3 mg/g,如果大於等於30 mg/g就代表尿液出現〝異常增加〞的白蛋白尿,這也是腎臟損傷的早期警訊與徵兆。但是很多的生理或病理情況會使腎臟增加白蛋白的排泄,包括:尿液收集前24小時從事運動、發燒、泌尿道感染、月經、鬱血性心臟衰竭、嚴重的血壓控制不良、嚴重的高血糖等等,都會導致白蛋白尿的檢驗異常。因此,如果檢驗尿液時有上述的狀況發生,最好告訴你的醫師再重新檢查一遍。當第一次發現白蛋白尿的檢驗異常時,建議3至6個月內還要再重新檢驗兩次;如果其中一次還是出現異常增加的白蛋白尿,就可以確定診斷。
  由於糖尿病腎臟病變與視網膜病變同屬於〝小血管病變〞,因此兩者的關聯性可說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也就是說兩者的病變幾乎是同時發生。當糖尿病患者出現嚴重增加的白蛋白尿(尿液中的白蛋白與肌酸酐的比值大於等於300 mg/g)時,又同時檢查出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就代表腎臟病變確實是由糖尿病所造成的。反而言之,假如糖尿病患者只出現中度增加的白蛋白尿(尿液中的白蛋白與肌酸酐的比值介於30~300 mg/g),而且沒有發生視網膜病變,那他的腎臟病變很可能是其他因素所造成的,而非糖尿病本身所引起,例如:高血壓控制不良、痛風反覆發作、藥物因素(長期服用止痛藥)、泌尿道反覆感染、腎結石等等,都可能導致患者產生慢性腎臟疾病。
  因為你是第一次檢驗出有「蛋白尿」的現象,建議你在3至6個月內再重新檢驗尿液中的白蛋白與肌酸酐的比值,同時進行視網膜的檢查,以確定診斷是否罹患糖尿病腎臟病變。另外,糖尿病患者必須每年定期檢驗血清肌肝酸的濃度或是腎絲球過濾率,以期了解腎臟功能是否衰退。目前慢性腎臟疾病分成五期,分期的依據就是利用腎絲球過濾率的高低來區分。
  根據國外的研究,當患者的白蛋白尿一直持續出現而且屬於嚴重增加的狀態 (UACR≧300 mg/g),這些人的腎功能會比較容易惡化到末期腎臟疾病的程度。糖尿病患者一旦產生腎臟病變,並沒有特別的食療方法可以幫助腎臟「回春」。相反地,飲食方面有些地方要特別注意與限制,例如:必須限制每日蛋白質與鹽分的攝取量,以減少腎臟的負擔。真正可以減緩腎功能惡化的方法,包括:控制血糖、血壓、膽固醇、戒菸、控制體重等等。如果已經出現異常增加的白蛋白尿患者 (UACR≧30 mg/g),血壓必須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而且要儘量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中草藥,減少腎臟受損的風險。另外,某些的降血壓藥物(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張力素受體拮抗劑)、降血脂藥物(statin類藥物)、與降血糖藥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都有減緩蛋白尿的功效,必要時你的醫療團隊會介入上述的治療方式並處方合適的藥物。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6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