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訓練對血糖控制的助益

隨著社會發展、人口老化、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改變,肥胖、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的盛行率逐年提高,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目前18歲以上罹患糖尿病已高達8%以上 (大約是10年前的兩倍)。
糖尿病是因為身體內缺乏胰島素(第1型) 或分泌相對不足 (第2型),導致代謝異常,使身體無法利用血中葡萄糖 (血糖) 而使得血糖上升。當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許多併發症,如:血糖過高導致急性酮酸中毒、血糖過低導致低血糖休克、視網膜病變進而失明、腎臟病變引發腎功能衰竭進而需要洗腎、神經病變導致知覺異常、腦中風與心肌缺氧梗塞的危險,因此糖尿病常年高居十大死因排行榜前五名。雖然目前醫學上並沒有好的方法可以根治糖尿病,但許多的研究已經證實,透過飲食控制、藥物治療與運動,能有效的控制血糖,可延緩進而避免這些併發症的發生。
葡萄糖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之一,經由食物的攝取、消化、吸收進入到血液中,透過血液循環提供給身體的各個組織細胞使用,因為葡萄糖需要透過轉運蛋白 (glucose transporter) 進入細胞中,才能提供細胞能量,不同的細胞所擁有的轉運蛋白不同,對葡萄糖的吸收利用會因為細胞種類、內分泌激素與外在環境刺激而有相當大的差異。肌肉 (骨骼肌) 是飯後葡萄糖的主要儲存位置,胰島素是啓動肌肉儲存飯後葡萄糖的主要關鍵,糖尿病患者肌肉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使得儲存葡萄糖能力低下而延緩飯後血糖的下降,而運動可以提高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改善對葡萄糖的吸收,可以快速的降低飯後上升的血糖。當肌肉增加對葡萄糖的吸收時,也減少了這些能量被轉化堆積成為脂肪 (減肥肉增瘦肉)。
過去的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有氧訓練的助益,然而這幾年有許多研究開始注重肌力訓練 (或稱重量訓練、阻力訓練)。身體內的肌肉,可分為第一型 (慢肌、紅肌纖維) 與第二型(快肌、白肌纖維),一般的情況下,慢肌會最先被徵用於活動之中,再視活動的強度、持續時間或疲勞的出現,快肌亦會加入工作的行列,當你所做的肌力訓練負擔的重量愈大時,所動用的肌肉纖維多,代表更多的肌肉參與運動 (反過來說,就是當負重不大時,有某些肌肉永遠不會動用到),所以肌力訓練後,相同時間內,血糖下降的速度會比有氧訓練更顯著。因此肌力訓練比走路或是中低強度的有氧訓練,更能有效控制血糖。
有研究證實,糖尿病的患者,相較於一般人,會有更顯著的肌肉質量減少與肌力下降的情形。這是因為這些人雖然血糖偏高,但是無法被細胞有效的利用,使得細胞只好轉而由其他途徑 (蛋白質或脂肪) 獲得能量供應,肌肉的蛋白質組成部分因此被消耗,造成肌肉質量下降與肌力下降。長期觀察老化的研究指出,維持肌力對長壽是有助益的,而維持肌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肌力訓練。
過去認為肌力訓練的過程中會快速提高血壓,可能會增加運動過程中發生視網膜出血、心肌缺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或致死的危險。事實上,在肌力訓練的研究中,並沒有報告有增加這樣的風險,也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在適當的肌力訓練下,反而會降低心血管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進行中高強度的肌力訓練是安全的。
肌力訓練常用的方式,簡單的有:舉啞鈴、深蹲或是伏地挺身,或是在健身房利用專門的設備來進行。有效的肌力訓練應包含多組不同的肌肉群與足夠的運動強度,無經驗者建議先在專家指導下利用專門設備,循序漸進的進行,效果比較好也比較安全。
總而言之,血糖的維持主要還是以飲食與藥物為主,運動是輔助的角色。運動可以讓飲食與藥物控制的效果更好,但也要注意潛在低血糖的危險,在運動前應先諮詢專業人員,評估了解自己現在身體的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肌力訓練在某些部分的效益優於有氧訓練,可適當的增加肌力訓練,但不可偏廢只作肌力訓練。運動的持續性是很重要的,選擇自己喜歡且能從中獲得快樂的運動,更能讓自己的健康加分。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3 No.4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