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思故人 哲人不遠 典型夙昔

風雨思故人 哲人不遠 典型夙昔

  敬愛的創會董事詹錕鋙院長 在我們完成第十屆董事會改組當天晚上 (2024 10 26 23:38) 安息主懷 享耆壽九十
  詹院長謙和誠篤 提攜後進 不遺餘力 二十多年前 我出掌衞教學會 𠄘蒙他出租馬偕相關屋宇為會所 學會得以安身立命 
  又本會1997年創會後三年 於2001年由詹院長擔任總編輯 出版糖尿病家族季刊 迄今從未脫刊 詹院長率領編輯小組 選定每期主題 邀約專家撰文 倍極辛勞  是該刊得以成為本會招牌 並屹立華人糖尿病界的最大功臣
  風雨思故人 哲人不遠 典型夙昔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蔡世澤 2024 10 31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20周年紀念專刊>
學海無涯、行醫濟世的杏林百科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糖尿病家族季刊總編輯-詹錕鋙 董事/馬偕醫院前院長

  創刊十七年,《糖尿病家族》從初期作為基金會內部訊息傳遞媒介,繼而與基金會共同成長,目前已是糖尿病關懷照護領域聲譽卓著的善知識刊物,每期都有的業界最新醫療資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衛教常識以第一手病友心聲...屢屢獲得糖尿病社群及家屬們熱烈迴響。而在背後,執掌著三個月一次、繁重的資料蒐集、編纂等龐大作業的核心人物,便是基金會的 詹錕鋙董事。目前仍服務於馬偕醫院的他,在繁忙的問診工作餘暇,身兼基金會董事與《糖尿病家族》總編輯兩項重責大任,將最前線、最貼近病友生活的衛教資訊,全面而廣泛地傳遞至病友手中。

  提起當初決定發行刊物的起心動念,詹董事回憶道:「大家都很清楚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它的防治和個人習慣、日常生活都習習相關,但是正確生活習慣的養成,其實是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大部分糖尿病患年紀較大,要他改掉四、五十年養成的習慣相當不容易。所以我常常在想,這些衛教工作其實從小時候學校的衛生教育就應該開始了。然而對大部分人來說,那個最佳的宣傳與資訊接收時期早已過去,那麼現在只好靠社會上的專業影響力來補強。一個醫生通常上午要看 40 到 50 個病人,他已經沒有其他時間能撥給較深入的衛教工作,所以必須依靠衛教師的投入;但即使如此,病人在一天中絕大多數的時間裡,仍然不會有專業人員隨侍的。那麼,是不是應該要有一份內容相對精準正確、較具公信力且易於閱讀的參考出版品?」於是,基金會就這樣著手投入各界人力與資源,打造一份足以提供病友和家屬們日常所需的專業刊物-《糖尿病家族》。

  而提起這份夥伴們視如己出般的重要刊物,詹董事頗引以為豪的說:「我們季刊有幾個特點:第一點是字體比較大,因為糖尿病患容易發生眼部併發症狀,加上年長者居多,是故字體大、能看得清楚,他們就願意多看、多吸收一些。第二點是我們從創刊到現在,從來沒有拖稿過,這是我們最驕傲的地方,因為有許多這類型的健康雜誌,都很難像我們這樣能長期維持下去,這是很不容易的。除了感謝基金會願意投入資源,讓我們有穩定的發揮空間外,也很感謝我們邀稿的醫護專業人員,以及每一位編輯小組成員,為了維持這個雜誌的『質』和『量』,大家都非常努力。雖然我們的目的是幫助病患或家屬了解糖尿病資訊,但是每個病友遭遇的生活情境都很不一樣,所以第三點就是我們會注意如何『個性化』,如何多元取材,照顧到不同生活習性的病友們。」不過 詹董事也認為,在糖尿病的照護關懷上,往往是「知易行難」。「正確生活習慣的養成,需要調適時間和不厭其煩的重複提醒。所以我們並不擔心文章或主題重複的問題,畢竟重要的觀念是需要一再溝通的,當我們做了和過去相似、甚至重複的主題,新的病友可以開始了解;而舊的病友可以溫故知新,甚至回頭檢視自己是否有做到。資訊和知識存在的目的就是被拿來使用,這些文章都是各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在第一線服務的資深醫師們撰寫的,讓讀者可以放心信任,這就是我們很自豪的地方。」

  談到這近二十年來的心路歷程,詹董事感嘆:「老實說我有一個遺憾,就是目前我們還沒辦法做到讓『病友的投稿』成為主要內容。病人如何去克服困難、與病共存,這些經驗不但寶貴,也是醫護人員很難真正了解的,如果他們願意寫出來和大家分享,那會是最好的內容。但是現實上可能寫作的風氣在台灣還是不太興盛,我們試過以獎勵的方式向病友、家屬公開徵稿,但是很難得到好的稿件;我們也曾經想由基金會自行來採訪撰稿,但是編輯委員雖然擁有糖尿病專業,但要寫出能感動人心的文章,還是有一定難度;過去我們甚至想過實際訪問有名的社會人士,藝人、醫生、企業家...但是社會風氣對於疾病還是有許多顧忌,很少有人願意讓大眾知道自己患病的狀況,更不用說公開談論了。」不過,他也說:「這算是過去的一個小小遺憾啦,至於未來是不是有機會,我還是相當期待,畢竟我們同仁個個都求好心切,多年來也一直奮戰著,務求能再精進。」

  面對未來,詹董事期許《糖尿病家族》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都能不斷進步。「在內容上,過去曾經有一個做法,是每一期都有一個固定主題,然後邀請各界人士撰稿;而我則是想把它改變、打散,讓雜誌呈現更多元的風貌,這樣或許能吸引更多讀者,畢竟每個人的需求都不盡相同。而在呈現形式上,我也希望能把圖文編排調整得活潑些,也許可以增加一些插圖、手繪稿,讓病友們更容易消化,也增添閱讀的樂趣;而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也許將來會完全取代紙張,我們應該及早做些準備,去因應這種閱讀形式的變化。」伴隨著基金會的成長茁壯,《糖尿病家族》即將邁入二十年。然而,無論是二十年、二十一年,甚至是下一個二十年,《糖尿病家族》的編務夥伴們都將持續努力不懈、迎接挑戰。

/後記/
  隨著紙本雜誌紛紛轉型或改版,數位時代的未來挑戰只會更大。詹董事對此似乎並不太擔心:「我們有很專業、可靠性很高的內容,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編輯同仁們。這二十年來,大家都是出自熱忱來幫忙,人員變動非常少,能有這樣的堅持與成就,我感到十分驕傲。我想不論是基金會,或是《糖尿病家族》,我們就是這樣一路走來,彼此很和諧、也很有熱情,正因如此,相信很少有什麼事是大家不能克服的。」真正貫徹活到老學到老的詹醫師,於訪談結束時,仍精神矍碩、不改堅毅本色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