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要把他說出來: 簡介2017年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

「心事」要把他說出來: 簡介2017年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  葉宏一理事長

  糖尿病病友除了注意血糖的監控外,不要忘了自己的「心事」即「心血管疾病」也很重要。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和缺血性腦中風等,是台灣民眾的主要死亡原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發布的資料顯示,台灣的心血管疾病每27分鐘就導致一人死亡。而且近年來國人心血管疾病的盛行率不降反升。舉急性心肌梗塞為例,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台灣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從2009年每十萬人有76.4人發病上升至2013年的99.2人,增加了30%。這也難怪在社會新聞版上或生活圈內急性心肌梗塞導致猝死的病例屢見不鮮。而糖尿病病友較非糖尿病者更容易有心血管疾病。國際上的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糖尿病病友至少有三分之二死於心血管疾病。國內的資料也顯示高血糖病友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比沒有者高1.5倍。因此,如何能降低糖尿病病友的心血管疾病,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除了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糖尿病病友發病的症狀也比常人較不明顯。例如,心絞痛的發作,在非糖尿病者會覺得不舒服,但在糖尿病病友的不舒服程度可能輕微很多,甚至即使有心肌梗塞發生,也可能毫無症狀(稱為沈默的心肌梗塞)而錯過主動就醫的時機。既然「心事」較不容易被察覺,更需要主動關心自己的「心事」。但是要如何關心呢?在疾病的發病之前如能有效控制引起發病的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血脂異常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常見的血脂異常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下簡稱為低密度膽固醇)偏高、三酸甘油酯偏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為高密度膽固醇)偏低。在今年,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結合國內六大學會,包括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台灣腦中風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腎臟醫學會針對高風險病人更新了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寫成論文發表在台灣醫誌上。其中的一個高風險族群即為糖尿病。以下摘錄新版指引中所建議糖尿病病友的血脂處理:
1.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限制鈉鹽(每日不超過5-10公克)和酒精(每日男性不超過30公克,女性不超過20公克)的攝取,維持合適的體重(體質比介於22.5-25之間),完全戒煙健康的飲食(得舒飲食;多蔬果、低脂奶製品,減少含飽合脂肪酸和膽固醇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有氧運動,每日至少40分鐘,每週至少3-4次),是基本功,需要隨時注意並持之以恆。
2.治療的首要目標為低密度膽固醇;即使糖尿病病友常見的血脂異常還包括三酸甘油酯偏高或高密度膽固醇偏低,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的好處高於降低偏高的三酸甘油酯或提升偏低的高密度膽固醇。
3.在未有心血管疾病發生過的糖尿病病友,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在100 mg/dl以下;而已有心血管疾病發生過的病友,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在70 mg/dl以下
4.若低密度膽固醇無法下降到上述數值,至少下降的幅度要有30-40%。
5.如果病友發生了急性冠心症,包括心肌梗塞和不穩定心絞痛,低密度膽固醇可以考慮控制在55 mg/dl以下
6.使用的降血脂藥物以他汀類 (statins)為主,另可搭配ezetimibe以達到低密度膽固醇的目標。
7.當低密度膽固醇已經達標了,但仍有三酸甘油酯偏高或高密度膽固醇偏低,此時應將三酸甘油酯控制在150 mg/dL以下以及高密度膽固醇提升到40 mg/dL (男性) 或50 mg/dL (女性)以上

  面對上述新版的指引,病友們可能會疑惑如何將條文落實呢?除了檢視自己的生活有否需要改變外,在就醫時對於沒有使用降血脂藥物的病友不妨問一下醫師:
「我的血脂有沒有異常?」
「有沒有驗到低密度膽固醇?」
「我的低密度膽固醇會不會太高?」

而對於已有使用降血脂藥物的病友,也不妨問一下醫師:
「我對降血脂藥物的反應好不好?」
「我的低密度膽固醇達標了嗎?」
「我的降血脂藥物需不需要調整劑量或改變成效果較強的,或添加一顆另一類的降血脂藥物?」

相信上述的提問,不僅病友可以了解自身的健康,也可提醒醫師提供最佳的治療,共同達到雙贏,以捍衛健康。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7 No.3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