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運動 為什麼那麼難? “ 談如何建立有效的衛教模式

“開始運動 為什麼那麼難? “ 談如何建立有效的衛教模式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內分泌科  馬文雅醫師

  從事臨床工作的衛教人員都不難理解,指導糖友建立運動習慣,困難度似乎不亞於勸打胰島素,有趣的是,相較於糖友對於打針存在許多迷思而抗拒治療,絕大多數人都同意運動對身體有益,要活就要動,幾乎人人都會說,但為甚麼開始運動卻會那麼難呢?不是沒時間,就是膝蓋不好,哪來那麼多藉口呢?
  說穿了,人們抗拒的其實是改變。物理學上有所謂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也就是慣性定律 (the law of inertia),動者恆動,靜者恆靜,改變需要外力,這句話似乎再貼切不過了。人是習慣的動物,醫學上觀察腦部受傷導致無法形成記憶的個案,居然可以透過習慣找到回家的路,慣性行為對人類而言有重要的演化意義,對於習慣,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想像一下,在沒有固定座位的教室或餐廳,第一次走進去時,你不經意挑選了一個座位,下回很自然的也會走到那個位置,多次之後,如果一進門發現你習慣的座位被占了,說不定還會有點惱怒。這,就是習慣。一種不知不覺的,有意或無意中形成的行為,就像張捲起來的紙,一旦養成之後,是不容易改變的。習慣讓我們可以適應環境,適應不那麼完美的世界,許多糖友甚至可以習慣天天扎手指測血糖,一開始肯定不容易,但久了似乎也就習慣了。習慣甚至導致了我們的成癮行為,慣性行為中的報酬因素,讓我們陷入習慣的迴圈。對運動來說,或許一開始需要仰賴意志力,但持續運動,往往要依靠的是習慣的力量。
  要建立運動的衛教模式,牽涉到兩方面,認知與執行。許多研究都顯示運動對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有益,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更提出 exercise is medicine的概念。美國糖尿病學會 (ADA)在指引上也明列治療式生活型態 (therapeutic lifestyle)可降低糖化血色素達1-2%,這樣的降幅甚至高於某些糖尿病用藥。然而,運動處方FITT (frequency, intensity, type, time)的觀念卻尚未普及。沒有運動習慣的糖友,開始運動更是難上加難,衛教人員往往遭遇病人心理和生理上的抵抗。就算病友認為自己有運動習慣,也很難獲得針對運動內容所需的指導。即使是強調增加身體活動度,臨床上,也很少提出具體的建議。
  思考行為改變的歷程不難發現,檢測結果容易成為行為改變的動機。比方說,發現自己血糖變高,決定調整治療內容,然後血糖改善了,便持續這樣的行為。用這樣的觀點來理解,建立運動習慣的第一步應從檢視自我運動習慣開始,當察覺有需求時,接著必須進行體適能檢測,找出需要加強的體適能,再針對個別需求提供建議。行為改變啟動之後,往往需要持續的誘因,進而建立新的習慣。一旦習慣養成,透過外在激勵和內在肯定,從而進入正向循環。    
  在建立動機時,不難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心理現象,很多事情一旦被”應該了”,好像就”不想了”。臨床上常常看到期望病人做出改變的家屬或衛教人員,不停苦口婆心的規勸,而病人卻顯得意興闌珊,甚至下意識的抵抗。這時咱們得再搬出牛頓他老人家的第三運動定律,也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一物體受外力作用時,必產生一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當你越強迫病人去做某件事,他反抗的力量也越強,多麼吻合啊。所謂的動機性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所強調的,是增強內在動機,從病人心中自主性的選擇行為改變,而非由外在約束或強制。Michael V. Pantalon 博士所提出的立即影響法,透過以下六個問題,快速的強化動機:
1.    為什麼想?
2.    多想? 0分到10分
3.    為何沒有選擇更低的分數?
4.    想像做到了有甚麼好處?
5.    這個好處為什麼重要?
6.    下一步打算怎麼做?

  使用立即影響法的關鍵在於提高對方的自主性,過程中衛教人員切勿提供指導性的建議,盡可能將病人想改變的誘因引導出來,就像點燃小小的火苗一樣,搧出病人改變的真正動機,產生需要運動的認知。
  接著所要進行的就是具體的執行方案。人們談到運動,腦中浮現的畫面不盡相同,然而運動根據種類可以分成有氧運動、阻力訓練、伸展運動等,根據運動的頻率、強度、時間,會有不同的效用,就像藥物處方一般,運動處方必須因人而異,依據目標設定的SMART原則 (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alistic, timely),搭配運動處方的三大特性,漸進性、超負荷及特殊性,以安全第一為首要考量來做訓練,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才能達到最佳的運動效應。以衛教人員來說,若能成功引導病人自發性的運動,或是轉介到專業的運動教練進一步指導,將可改善糖尿病治療成效,同時對於降低整體醫療成本也會有莫大幫助。
  筆者希望藉由提出現有困境及可行方案,盼能拋磚引玉,激勵更多衛教人員發揮創意及影響力,共同建立簡單、有效率、可複製的成功衛教模式。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6 No.4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