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加高血脂的惡果:1+1遠大於2!!

糖尿病加高血脂的惡果:1+1遠大於2!!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 葉衍廷醫師/吳彥雯主任

  今年四十五歲的陳先生是個業務員,跑起業務來三餐不定時,應酬更是難以避免。十年前公司健檢時發現有了糖尿病,十年來陳先生雖然有在家附近的小診所拿藥,但是沒有定期量血糖的習慣,吃藥時間也常常不固定,領一個月份的藥量可以吃到2-3個月。五年前醫生為他抽血檢查又告知他還有高血脂,叫他飲食控制,還開了藥,但是陳先生吃起藥來還是一貫的隨心所欲,有一搭沒一搭。最近一個月天氣變化劇烈,早晚溫差大,陳先生常常覺得胸口悶悶的,尤其是快走或搬重物時更加嚴重,正想說要再去大醫院找心臟科醫師,沒想到今天一早醒來突然感到胸口劇烈悶痛,不斷地冒冷汗,根本無法上班,趕緊叫太太送他去大醫院掛急診。急診醫師問診後幫陳先生排了抽血跟心電圖,沒想到抽血報告還沒出來,一看到心電圖就立刻告訴陳先生及陳太太「這是急性心肌梗塞,致死率很高,要馬上作心導管檢查,若心臟血管有阻塞就要放支架,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李媽媽今年五十八歲,罹患糖尿病已經二十年歷史,近年開始胰島素注射治療,有在家量血糖的好習慣。幾年前醫生告知她說血糖控制還可以,但是有高血脂,還說壞膽固醇很高,開給她降血脂藥。吃了一年多原本沒事,最近李媽媽聽說鄰居林太太開始洗腎,又聽別人說藥吃太多傷肝傷腎,所以就偷偷停藥,沒有照著醫師的處方吃,因為怕被念,就偷偷把藥丟掉。今年聖誕夜家庭聚餐,所有的小孩都回來了,李媽媽非常高興,還喝了點酒。正要回房休息時,突然間覺得有點暈,右半身一下子失去力氣跌坐地上,一講話也變得大舌頭,李媽媽的女兒見狀急忙打電話叫救護車。在急診,神經科醫師檢查後懷疑是急性腦中風,緊急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沒有發現顱內出血,醫師向李媽媽及女兒解釋「這是急性缺血性中風,是腦血管阻塞造成的,要考慮血栓溶解治療,還要進加護病房觀察」。李小姐一方面擔心媽媽的病情,一方面想到中風的後遺症,未來可能會需要長期照顧,家裡經濟狀況不佳,自己的兩個小孩又還小,不知如何是好,不禁悲從中來。
  陳先生與李媽媽兩人都是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而且有高血脂症。根據研究,高血脂症也是心臟病跟腦中風的風險因子,若糖尿病患同時合併高血脂,多重風險因子之下,未來罹患心臟血管疾病或腦中風的機率更是大大上升數倍。台灣轉型為工業社會後,西方模式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使得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快速上升,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亦隨之增加。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都是台灣主要死因的前幾名,造成的醫療照護支出及社會成本增加快速,如何降低相關疾病所產生的死亡及失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不同於惡性腫瘤的是,心臟和腦血管疾病具有明確而且可治療的風險因子,而其中高血脂就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可以好好控制的風險因子。
  除了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藥物控制在高血脂的治療以及心血管風險的降低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降血脂藥中的主力,斯達汀(statin)類藥物,依據藥效不同,都可顯著降低所謂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跟三酸甘油酯(TG),若輔以運動及飲食控制,可再增加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這些藥物還被報告有多種抗發炎與抗氧化的功用,在許多大型臨床研究及上市後資料顯示整體心血管及腦血管風險有良好的保護效果,包括糖尿病患。
  服用降血脂藥物很重要的觀念是必須持之以恆,才能持續保護血管進而降低心肌梗塞和中風的風險。所以,降血脂藥可說是保養型的藥物,若非有明顯副作用(肝功能指數上升、肌肉痠痛、頭痛等)不應隨意停藥。若有不適,應跟醫師討論停藥或是換藥,否則便失去了當初保護心血管的初衷了!
  維護心血管的健康,除了醫生的努力,也需要病人的自覺。維持健康的飲食、持之以恆的運動、以及遵從醫囑服藥控制,才能不再讓糖尿病與高血脂造成1+1遠大於2的惡果!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6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