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運動行為改變及計畫與處方
糖尿病運動行為改變及計畫與處方

規律的運動、飲食及藥物是治療糖尿病的三大基石,其中『運動』可有效控制糖尿病及改善心理社會狀態之外,更可預防罹患糖尿病(AmericanDiabetes Association, 2002)。糖尿病的自我照護與個人的生活型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運動對糖尿病有許多好處,但生活型態的調整必須搭配許多習慣及行為的改變,因此多數糖尿病患者仍未能持續執行運動行為、養成運動習慣。
首先,糖尿病病友一同參與運動計畫的設計是絕對必要的,病友有責任要做好自我照護,在獲得適當的運動知識、技巧後,有能力將適合自身的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透過經常性的實踐得到運動的好處進而養成習慣。因此,以病友為中心,經醫療與運動專業人員評估後,與病友及家屬共同訂定確切的目標,增加身體活動與運動的技能,並配合情況隨時滾動修正、補充。
準備開啟運動能量之前,可透過以下幾個問題檢視各人對運動行為的準備、動機及所面對的障礙:
(一)請問您想要運動嗎?若是現在有運動的人,您想持續運動下去嗎?
(二)您可知道運動可以幫助您什麼嗎?
(三)您知道自己的運動目標是什麼嗎?
(四)您知道適合自己的運動是什麼嗎?
(五)對於運動這件事,您有哪些阻礙或無法進行的原因?
根據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式,運動的行為改變階段分為五個階段:
一、前意圖期:於未來六個月內沒有意願採取行動。
運動行為特徵-未打算運動。
此期宜採用意識覺醒策略。可以透過增加危機意識、提供好處、澄清誤解、與他們重視的人、事、物結合,使其覺察到運動益處。
二、意圖期:於未來 6 個月內打算採取行動。
運動行為特徵-目前沒有從事任何運動,開始考慮運動,但尚未實行。
這階段的族群有三個特色:
1. 尚未準備好開始行動
2. 正在考慮運動的好處與壞處
3. 猶豫要不要開始運動行為
可行的策略有排除障礙、鼓勵參與、提供容易選擇的運動或地點、協助買運動服裝。透過心理劇、角色扮演、個人親身 的證言和媒體活動等,來喚起人們對運動的正面情緒,如愉悅、自信;並給予不活動的健康危險警告,使其在情感上動搖。
三、準備期:在未來 1 個月內,打算採取行動,並已經出現一些零星的新行為。
運動行為特徵-開始做運動,但尚未形成規律。
這階段的族群:
1. 已開始從事運動,但強度或時間不足以達到規律運動
2. 對於運動的成果還不確定,所以還在準備
此階段宜著重於個人對改變的信念及對此信念的承諾,強化他們的目標、知識、能力、需求、成就感等。例如:誓言運動,約定要運動。
四、行動期:已經出現新行為,且持續未滿 6 個月。
運動行為特徵-做足夠的運動,但少於6個月。
這階段可能容易傾向回去舊有習慣或生活模式,因此持續提供正向回饋、避免無法持續運動;提供處理增強管理的方針,包括處罰與獎賞,又獎賞較能鼓勵健康行為的重複出現。環境的再評估、找出社會支持力量,去除負面誘因,製造活動的機會。
五、持續期:已經出現新行為,且持續 6 個月以上。
運動行為特徵-運動成為習慣,且對持續運動更具信心,運動的模式要開始個人化的安排。能持續實踐特殊的指導原則來管理自己的運動行為,不易中途放棄。此期間需努力持續強化不同改變階段的收穫,並預防行為疏失與故態復萌而回到上述的任一階段。
設計運動處方的流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確認自身的身體狀況」。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建議符合以下任一條件的人,準備進行中高強度運動前,應先接受心臟壓力測試(即在跑步機運動測試時監測心電圖),再依據其心電圖檢查結果來規畫適合的運動:
(1)坐式生活且大於35歲;
(2)從來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且患有糖尿病超過10年;
(3)患第1型糖尿病超過15 年或患第2型糖尿病超過10年;
(4)有任一冠狀動脈疾病主要危險因子(抽煙、高膽固醇、肥胖或坐式生活);
(5)患有周邊血管疾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或神經病變。另外,若有視網膜及足部病變的病友們也要當心,儘量選擇低衝擊的有氧運動。
再來,要瞭解自身的體能現況,可透過體適能檢測得知心肺耐力、上下肢肌力、柔軟度等的表現。為了促進心血管健康和體適能,健康地控制體重和改善高血糖,完整的運動計畫要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及柔軟度運動。有氧訓練的運動處方:每週 3-7 天,中等強度(呼吸稍微急促,可以說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每週達150分鐘(每次至少10分鐘),從事任何有氧運動,健走為佳。一般阻力訓練的運動處方:每週 2-3 天 (非連續兩日),中高強度(60-80% 1RM),每個動作重複1-3回合,每回合8-12次,間隔休息1-2分鐘;每次訓練5-10個大肌群(上肢、下肢、軀幹),病友必須考量合併症來擬訂相應的處方,增加運動時間而非強度,以安全並能增進配合度為主要考量。柔軟度的運動處方:建議靜態伸展,每週至少有3次,每次10分鐘以上,每項伸展動作做4次,每個動作維持15-30秒。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5 No.4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