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沒有對錯,有需求就該滿足! 認識飲食行為裡的四大需求

餓了沒有對錯,有需求就該滿足! 認識飲食行為裡的四大需求

四季心心理諮商所 蘇琮祺所長

「我明明就不餓,但怎麼老是看到東西就想吃呢?」
「每次跟朋友聚餐我就好焦慮,擔心一不小心吃太多,血糖又要飆高了!」
「也說不上來為什麼,好像時間到了就該吃點東西。」

你也有這些困擾嗎?
你也有過無法掌握飲食行為的經驗嗎?
你也有過只是多吃那麼一口卻又懊悔不已的經驗嗎?

這或許是因為,你錯把飲食當成滿足需求的唯一方式了!

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牛有幾個胃嗎?
我猜你應該會回答「四個」,對吧?!

不過正確答案其實是,牛只有一個很巨大的胃,而這個胃區分成四個「胃部」(一個胃的不同區域)以幫助牛有效地進行反芻跟消化。
組成牛胃的四個部分,分別是瘤胃、巢胃、瓣胃、皺胃。這四個部位不僅外觀功能各有不同,就連體積大小也有所差異。

再問你一個問題:那你知道你有幾個胃嗎?
一個,沒錯我們也跟牛一樣,都只有一個胃。

但你知道嗎?我們的這個胃,雖然不像牛一樣被分成四個區域,但卻有著四種需求要被滿足。

意識到『飲食四大需求』的存在
每當你出現飲食行為的時候,通常就代表著你正在嘗試滿足下列四種需求:
1.大腦需求:由大腦及內分泌系統啟動,透過荷爾蒙來產生對於食物的渴望與攝取,你能從食物中的營養和熱量來獲得滿足。當血糖下降時,下視丘會開始發出訊號,讓你出現進食行為,而在獲得足夠的營養跟熱量之後,我們就能停止飲食。
2.腸胃需求:當腸胃道裡的食物被消化完畢,胃就會開始分泌飢餓素,讓我們對食物產生渴望,而在獲得足夠份量跟重量的食物之後,我們就能適時地停止進食。
原則上,只要你能以攝取營養均衡、熱量適中與份量足夠的「原型態食物」作為滿足大腦需求與腸胃需求的方式,大腦、腸胃道與內分泌系統就會在適當時機讓你停止進食,自然也就不容易多吃了。
但常見的卻是,你就是比較喜歡吃比薩、漢堡或喝飲料,或是你已經感覺飽了,卻還是繼續把食物往嘴巴裡塞,那也許你在滿足的,就是接下來的這兩種進食需求了。
3.心理需求:受到想法、情緒壓力或購物行為所影響的進食行為。這就像是童年被要求吃光食物的提醒、媽媽曾經買來獎勵自己的布丁飲料、週末紓壓的雞排珍奶、廚房裡堆積的大包裝洋芋片,這些常常都會讓你就算不餓,還是多吃下那麼一口。
4.社會需求:因為人際互動、環境因素或文化影響,所出現的進食慾望或行為。例如在辦公室裡的團購、難得回家媽媽為你煮的整桌菜、到了彰化必吃的肉圓、端午節吃粽子或中秋節吃月餅,都是你未必感受到身體上的飢餓,卻會因為社會環境因素而出現的進食行為。

最後這兩類的進食原因,就是所謂心理社會因素的需要,同時也是帶來過度進食與肥胖困擾的最大原因。
當你開始意識到四種飢餓感的存在時,你應該也會發現它們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以不同比例出現在每次的飲食行為中。
這四種需求所帶來的飢餓感並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都需要被好好地照顧跟滿足,重點就在於你得試著「學會如何辨識跟滿足各種需求所帶來的飢餓感」。

透過『STOP飲食調節法』來滿足四大需求
當你認識到飲食行為的四大需求之後,我們就能開始學習運用STOP飲食調節法,來辨識跟照顧我們的需求。它包含了四個步驟,剛好就是用STOP四個字母開頭:
S (Stop)
吃東西前,先停下你的動作。在你每次看到食物或把食物放進嘴巴之前,先停下你的動作。停下來,能讓原本的自動化行為,有機會被重新意識跟覺察。
T (Take a breath)
然後,吸一口氣。把注意力從食物轉移到呼吸,緩慢而深沈地吸一口氣,感受一下鼻腔的溫度,體驗一下身體的起伏。讓進食的強烈衝動有機會被放慢與重新選擇。
O (Observed)
接著,觀察自己的內在感受與外在環境。覺察一下進食慾望從何而來?是因為感覺焦慮,還是同事的邀約,又或者只是口渴的感覺?幫助自己放緩進食的歷程,就能增加自己做出不同選擇的機會。
P (Proceed)
最後,做出適合當下需求的行為決定。也許你就會發現自己想吃洋芋片,是因為剛剛路上塞車,心情感覺煩躁,想要怒吃一波,那麼你可以先試著吃口香糖,又或者你可以喝喝氣泡水,也許你也可以跟同事聊聊天,讓情緒有機會被看見,跟做適合的行為選擇。除了吃喝,我們其實還有很多選擇可以用來滿足需求。

想吃東西,就是你餓了!餓了沒有對錯,就只是有需求需要被滿足!
試著練習『STOP飲食調節法』,讓餓的需求被你看見,再試著好好照顧這些需求,只要我們的身心需求都獲得滿足,自然就能吃下質量均衡的食物,也能自在地放下那最後一口食物。

《本文轉載自本會_2023年第1期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