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控糖小技巧,開心享用韓國美食

看著韓劇主角,吃著辛辣爽口的韓式料理,也讓你忍不住想嚐嚐嗎?隨著韓劇與韓星興起,台灣四處可見韓國料理,赤紅泡菜、滾燙人蔘雞、還有脆口韓式炸雞,許多小菜、發酵食品、石鍋飯、熱湯及特殊醬料是韓國料理的特色,每一道菜都充滿了韓國人的熱情和創意,不管冬天或夏天,店裡顧客總是絡繹不絕,你也喜歡這種酸甜又帶點辛辣多變化的韓式料理嗎?
但對於糖尿病友來說,享用新穎且特別的異國料理,將面臨選擇餐點的挑戰,只要選擇菜色時,掌握以下原則,快樂享用美食,也能讓血糖不失控。
一、調整進食先後順序:蔬菜à蛋白質à澱粉
研究指出,只要改變飲食先後順序,依照每種食物類別、消化及吸收特性,就能延緩血糖上升,改善餐後血糖。
※優先吃蔬菜類:
蔬菜是膳食纖維來源,選擇非醃製的韓式小菜,例如:涼拌豆芽、菠菜、香菇、雲耳、蕨菜、紫蘇葉、海帶芽湯或優先享用包肉生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每餐蔬菜攝取份量需比自己拳頭大,並避免選擇油炸蔬菜,減少油脂攝取。
好處:
1.避免飢餓導致過量攝取:蔬菜具備膳食纖維,可以增加口腔咀嚼次數、放慢進食速度,飽食中樞參與進食過程,讓我們的大腦知道 “飽了”,避免狼吞虎嚥,攝取過量。
2. 減緩糖分吸收:蔬菜裡的膳食纖維,吸收水分後膨脹,延緩消化及胃排空速度並降低小腸吸收葡萄糖速度,避免當餐血糖快速上升,還能增加餐點豐富度及飽足感,減少餐後點心攝取,降低飯後血糖的波動程度。
※接著吃蛋白質:
優先選擇豆 > 魚、海鮮 > 蛋 > 肉類,攝取蛋白質同時,也能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例如:嫩豆腐煲、海鮮湯、花蟹湯、炒小章魚、韓式蒸蛋、韓式烤肉、人蔘雞湯(但雞湯裡的糯米為澱粉類,非單純蛋白質喔)。
好處:
1. 穩定血糖:研究表示飲食中蛋白質對血糖影響很小。(過量太多還是會影響血糖)
2. 增加飽足感:吃澱粉前,優先攝取足夠蛋白質,增加並延長飽足感,穩定血糖波動。
※最後再吃澱粉類:
除了白飯外,五穀飯、蔘雞粥、石鍋拌飯、韓式炒冬粉、年糕、煎餅、冷麵、韓式泡麵,都是容易影響血糖的澱粉類食物,建議最後再吃,並控制份量。
好處:
1. 減少醣攝取:澱粉類最後攝取,讓蔬菜及蛋白質為我們帶來飽足,飢餓感不再劇烈,搭配緩慢進食,幫助避免攝取過多澱粉,減少總醣量,避免高血糖。
點餐時也可以請店家先上蔬菜及蛋白質食物,幫助飲食順序調整更加順利。
二、控制每餐醣的份量
1.每一餐醣總量是影響血糖的關鍵,更和飯後血糖呈現相關性,韓式料理含有多樣化的主食,也就是含醣豐富容易影響血糖的澱粉類,了解自己每餐醣類份量並透過下列簡易食物代換,固定份量,幫助血糖穩定。
例如:1/2碗石鍋拌飯約30公克醣,可替換下列主食:
享受美食時,不忘留意飲食中的醣,避免攝取過量,造成高血糖。
2.選擇無糖飲品:餐廳內罐裝飲料含有精緻糖,例如:水梨汁一瓶,“糖”接近30公克,除了沒有纖維、營養素少,這些糖來源更是快速消化吸收的果糖或蔗糖,不僅容易攝取過量,也讓血糖快速上升,建議選擇無糖茶飲例如:熱麥茶、玉米鬚茶…等,取代含糖飲料,穩固血糖,解渴又解膩。
三、避免油炸、少醬料
1.油炸食物含油量多,飲食中的脂肪,將影響葡萄糖吸收,延長飯後血糖高峰,容易讓血糖居高不下。
2.韓式料理中,醬料容易有較多糖及鹽,優先挑選添加醬料少的食物,例如:選擇部隊鍋內的年糕而不是辣炒年糕;選擇水冷麵而不是炸醬麵,都是減少醬料的方法,可避免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糖及熱量,影響血糖,還能減少鈉攝取喔!
四、飯後增加活動量
增加身體活動度是管理血糖方法之一,享受美味餐點後,返家試著增加步行距離,例如:多走一站捷運或公車站,或飯後到鄰近公園走走,是日常生活中方便且容易執行的運動。
活動量增加,可以增加血液葡萄糖利用、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幫助血糖控制,嘗試從短時間開始累積足夠運動量,幫助維持步態速度與平衡,並增加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度,搭配飲食調整,達到良好血糖控制。
對於喜愛韓式料理的糖尿病友,了解自己每天的飲食量,並依循上述幾項原則選擇食物,也能開心享用美食,讓血糖不失控喔!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4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