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特色早餐

帝君廟前米粉羹
宜蘭花蓮有一味特色小吃,米粉羹。一鍋裏面有甜不辣、紅蘿蔔絲、菜脯等蔬菜的羹湯,加入粗一點的米粉一起熬煮,客人點餐後淋上肉燥,灑香菜。吃的時候烏醋提香,辣椒提味,是在花蓮長大的人喜歡的口味。
記得七八年前,曾經聽到營養師衛教初診斷糖尿病病友時,「米粉羹不可以吃,勾芡的食物影響血糖很大。」當時病友其他飲食建議都可以接受,多吃蔬菜,不喝飲料都沒有問題,但是就不吃米粉羹做不到。這是對米粉羹的愛與狂熱,我就一直再思考著,真的不能吃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
外面一份米粉羹增加血糖的幅度,跟相同份量的稀飯很類似。都是好消化吸收,餐後血糖會一路飆高。如果是餐後容易高血糖,三餐食慾很好,咀嚼力佳的病友,真的很不好意思,米粉羹不建議吃,因為你們比較適合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像是避免勾芡改為米粉湯,選擇多膳食纖維的全穀饅頭。適合吃米粉羹的有吞嚥能力比較不好的老人家,飯後血糖穩定的病友,生病吃不下,胃口不好時的營養來源。
如果真的要吃,我可以接受當成一份正餐吃,花蓮的米粉羹是早上賣到下午的,如果是點心記得要與家人一起分享,一次只能大碗吃1/4碗,小碗的吃半碗。很多病友推薦吃帝君廟前米粉羹,一個套餐還有茶葉蛋跟紅茶。茶葉蛋可以吃,含糖紅茶當然要避免。
(明心)紅茶店蛋餅
豬油香煎手工自製蛋餅皮,飄著小時候廚房炸豬油的香氣,蛋餅皮藉由豬油的高油溫達到表皮脆脆,內層QQ,與雞蛋香氣潤滑口感的美味,很多人偶爾會很想吃的食物。這樣一份蛋餅醣類有45公克,是早餐的適當醣類分量攝取,邪惡的早餐店是訓練你要能抗拒含糖飲料,一份蛋餅,一碗味噌湯是健康,若是有清漿換換口味,降低膽固醇也很好。
這份豬油蛋餅是絕對會讓你提升膽固醇的,攝取時要留意自己的低密度膽固醇是不是在正常範圍呢?如果偏高的民眾要考慮吃烤或蒸地瓜或是蔬菜吐司。
南京街 老字號煎餃(怡味早餐)
早上五點開始營業客人絡繹不決,這裡的餐點每一樣都有死忠顧客。外皮有Q度嚼勁的煎餃,內餡調味剛好的韭菜。如果你來吃建議一次三顆剛剛好。如果是燒賣愛好者建議一次四~五顆就好。怕油膩早上不喜歡太葷味食物,或是考慮膽固醇太高、想要減肥的,建議你吃綜合壽司很開胃一次只能一份,總共6個。
這裡沒有清漿,可是有全花蓮早餐我自己說最好喝的味噌湯,一定要來一碗。熱湯早上可以暖胃,味噌有消除油膩、海帶芽增加飽足感、攝取膳食纖維與適量的鋅。
德安一街-蔥油餅
一開始來花蓮就有病友推薦我來吃花蓮最有特色的蔥油餅,一團層次分明裹著一層蔥末的油皮,放上烤盤後,加入淹到蔥油餅1/5的油,放入烤箱,利用烤與炸的雙重火力,烹調油與麵粉交錯的美味。當時學姊聽到我興致勃勃要去吃這家蔥油餅,淡淡地說這是給工人吃的。
的確,工人靠勞力工作需要吃飽,攝取高熱量的食物;認識一些熱愛爬山的山友,會假日爬山買一個做為爬山點心或是午餐,揮汗半天啃高熱量食物比較不會有罪惡感。
現在的工作量少數人能駕馭這類高熱量食物。一個蔥油餅315大卡,很多人一次會吃兩個高達630大卡。建議辦公室工作者一次一個就是適當的早餐選擇,搭配無糖豆漿即可。我們在傳統早餐需要學會適量剛好,飲食如果太貪心對健康不佳。
柳丁大小的水煎包(一元飯店)
飲食是很個人口味,喜歡不喜歡,好不好吃看個人的口味。這家水煎包愛的就很愛。愛的人說有獨特的高麗菜乾香氣,不愛的說有一股老味。我個人喜歡水煎包皮有麵粉香,皮不會甜,有老麵鹹香,但是我怕它的油膩,與份量感。記住喔,柳丁大小的水煎包一次只能吃一顆,一顆水煎包含有45克的醣份,光麵皮重量達120公克,內餡充滿了高脂絞肉。一顆水煎包、一杯無糖豆漿會飽一個早上。韭菜水煎包一個約有320大卡,鮮肉水煎包410大卡。高脂血症者建議選擇韭菜口味,鮮肉口味是健康難以承受的油膩。
好吃的炒麵(錢記)
門診的時候常常遇到病友說早上吃炒麵,病友們都會強調炒麵份量不多,就一點點而已,我血糖高不是因為食物,是血糖都高的莫名氣妙。而這是真的嗎?
來吃德安一街假日排隊早餐,有名的炒麵荷包蛋一份,油麵一次的最佳建議份量大約日式碗碗1.5碗,重量約150公克而已。這家炒麵不含荷包蛋時一份重達350公克,親愛的病友有的時候我們身體需要的,是跟眼睛大腦的慾望不同。改變心態跟自己說,炒麵一份太多了,我不需要這麼多負擔,好吃的食物我吃半份就好,記住喔炒麵炒麵只能吃半份,血糖控制漂亮,體重維持不增加。
讓一天份的雞蛋放在炒麵上,可以增加飽足感,流溢出來的蛋黃包裹這麵條形成絕妙好滋味,灑一點胡椒粉提味,我們用心品嘗美味,記得一口一口慢慢咀嚼慢慢享受,讓幸福的口腔待久一點。建議搭配豬血湯,增加飽足感。如果是吃炒米粉,可以跟裝麵的大姊說,少一點。
香氣的來源大多是豬油,台式烹調需要大火火候帶動氣味。如果飲食執著一定要吃美食,長期下來會發現明明沒有吃成塊的油膩肉,但是膽固醇無法下降,明明很控制都吃很少,但是體重持續增加。建議你在家烹調,多蔬菜,健康油脂,選擇豆製品的粗糙美食,健康放在飲食選擇的第一考量。
《本文轉載自本會2015 No.1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