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料理健康吃

日式料理健康吃

新光醫院營養課 謝宜珊營養師

  日式料理在台灣的接受度極高,也非常的普遍,像是迴轉壽司、日式豬排飯、鰻魚飯、拉麵、蕎麥麵、壽喜燒火鍋餐廳比比皆是,甚至在吃到飽餐廳、便利超商中也有日式料理的身影,這可能與一般大眾認為,日式料理較為清淡、健康有關。相較於中式餐點,傳統日式料理的確油脂較少,熱量也相對較低,但清爽的料理藏了飲食陷阱,讓人不知不覺就攝取過多,血糖飆升。因此日式料理要怎麼選?如何才能吃得開心,血糖不過高,就須留意飲食中所暗藏的陷阱。以下是對糖友們飲食上的建議:

熱量的控制
  
市售日式料理為了讓消費者覺得物超所值,多以套餐的形式供應,供應量往往超出平常的飲食量,糖友們若是一次完全吃下肚,不僅熱量過多,血糖也難以控制,因此點餐時,應以平日飲食份量來選餐,才不會熱量超標。以炸蝦、豬排飯為例,一份市售的豬排飯,光是白飯的份量,大約是我們平常吃飯的1~1.5碗,早已超過平日的飲食量。尤其一份炸蝦、炸豬排上所裹油炸的麵皮也約有一份的醣量,尤要注意的是油炸過程還會吸進大量的油脂至少有15公克,約有一湯匙,因此若是裹粉越多或份量越大,含的油脂也更多,超過每日飲食指南中油脂建議攝取量的一半,需同時把油量及熱量一併計算,單是一份餐點就已熱量超標,若是以套餐或再搭配其他菜色、水果、甜點等配餐,往往一餐吃下來,就超過我們一天所需要的熱量。

良好的食物選擇
  
日式料理通常以清淡、低脂的食材為主,豆腐、生魚片、烤魚、烤雞肉串、茶碗蒸,富含優質蛋白質,脂肪量較低,搭配少量的鹽和調味料,再搭配烤蔬菜、海苔卷等蔬菜料理,及適當份量的壽司、拉麵等醣類食物,在飲食上都是糖友們不錯的選擇。

正確的飲食搭配助控糖
  我們每日飲食的六大類食物中,一半含醣,一半不含醣或含少量的醣,其中包括:豆魚蛋肉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蔬菜類等。以日式料理來選擇,就是生魚片、蔬菜手捲、紫菜海帶芽、茶碗蒸等不含醣食食物,搭配壽司、拉麵、丼飯等含醣食物,且體積份量一樣多,就可掌握「一半含醣、一半不含醣」的搭配原則。依照「國民飲食指南」,每日蔬果的建議量應至少5份,其中蔬菜應有3份,以份量來說大約是一碗半的煮熟蔬菜。在目前市面上或超商所見的日式料理,蔬菜量都極度的不足,因此建議點餐時,記得要多搭配蔬菜及適量蛋白質食物,就能吃得飽足又健康。

醣類食物的計算
  選擇定量的飯量和壽司卷,來控制醣類食物的總量,日式料理中常見的壽司、蕎麥麵、拉麵、丼飯,其中的米飯、麵條屬全穀雜糧類,地瓜、山藥、芋頭等也是,必須按照適合自己的份量攝取。以海苔壽司為例,一般大小約20公克/顆(約是0.5份的主食),八顆大約就是一碗飯的份量,豆皮壽司一顆約是一份的主食,四顆約一碗飯的份量,一碗拉麵或丼飯約等於1~1.5碗的米飯份量,因此飲食上稍不留意醣類食物的總量堆疊,就會超過所需的份量。其中豆皮壽司中所使用的豆皮甜度較高,而壽司中的米飯因是使用醋飯,製作過程會添加白醋與砂糖,容易讓血糖波動,也要特別留意。

高糖、高鈉沾料酌量用
  開胃下飯的味噌湯、漬物,因含鹽量較多,所以當味噌湯一碗接著一碗,或漬物一口一口接著吃的同時,鹽的攝取就會超過建議量許多。壽喜燒、蕎麥麵或沙拉所搭配的醬汁因含有高糖,在沾滿醬汁,入口甜甜醬汁麵條、肉類的同時,其中所含的糖量很容易讓人輕忽。再者,沾醬中日式料理中常見的胡麻醬、美乃滋油脂含量較高,味碄與甜味醬油含糖,建議使用時沾醬與餐點可分開擺放,沾取時提味即可,避免直接淋在餐點上而過量,另外也可考慮選擇芥末及少量醬油作為調味,就可享受美食,吃得健康又滿足。

油量與烹調方式有關
  日式料理常見炸物,雖然豆腐、蝦子、豬排屬優質蛋白質食物,但油炸的食物,油量容易超過每人每日飲食所需約3~7茶匙的建議,因此烹調方式更換為烤、燉煮或涼拌的方式,較不容易超過所需的油脂。

  台灣的飲食文化多元,日式或其他異國料理也非常普遍,若能掌握上述的飲食原則,糖友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就能做好飲食管理,又能吃得開心又健康,關鍵控糖。

《本文轉載自本會2024 No.2 糖尿病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