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家族文章

周意紋
  「我只要好好打針、聽爸媽和醫生的話,我還是可以繼續做我喜歡的事!」   患病時小學三年級的我,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段話。確實,回想自己從9歲被診斷出第1型糖尿病,經歷對針筒的恐懼、各種美食的誘惑、青春期的「身體叛逆」,以及長大後的自我獨立照顧,一路對我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父母親對我的照顧。
陳巧婷
  從小發病,二十五年的病史,經歷過一次的酮酸中毒與兩次低血糖昏迷,一路從錯誤當中去學習如何與糖尿病共處,這期間受到醫護人員很大的幫助,卻發覺即使是相同的醫療團隊,也有著不同的控糖成效,甚至會有很大的差異,這究竟是為什麼?是醫療團隊偏心嗎?還是藥效不同?當然不是啦~差異的來源源自於每個人面對糖尿病的心態不同!
賴瑞麒
  女兒四歲時,即被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患。如今,和她一起控糖的日子已邁入第七年。回想當初,那份燙手山芋的人生課題,已悄成為我生活的一部份;經過時間漫長的淬礪,我不僅學會將控糖融入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學會成為一個稱職的「父親」。
  在我十四歲的某一天,因為酮酸中毒昏迷而被送往醫院,於加護病房搶救了三天之後,醫生拋下一句:「血糖八九百還能存活,真是奇蹟」,宣判了我從此之後的第1型–胰島素依賴型的糖尿病人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