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家族文章

關鍵字:
張坤來
  各位親愛的父老兄弟姊妹們!大家好。我們是同一國的,在場的各位朋友們我們都留著相同的血液(含糖的血液),所以我們是同一國的,我們要彼此關心,彼此互相幫助。
吳蕙津
  我,是一位管弦樂團指揮;是一位第1型糖尿病患者,我是吳蕙津。
周意紋
  「我只要好好打針、聽爸媽和醫生的話,我還是可以繼續做我喜歡的事!」   患病時小學三年級的我,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段話。確實,回想自己從9歲被診斷出第1型糖尿病,經歷對針筒的恐懼、各種美食的誘惑、青春期的「身體叛逆」,以及長大後的自我獨立照顧,一路對我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父母親對我的照顧。
關鍵字:
陳宇杉
  我們都知道“醫師”是以救人為天職的。在我所接觸的醫療團隊中成員,他們也都是秉持著“視病如親”的態度在與病友互動著。我內心對他們總是懷著感恩的心,也願意追隨他們,盡自己棉薄之力~看看是否能幫助有緣的病友。   今天我主要是針對“糖尿病友 ~如何找到適合的醫師”來跟大家做經驗交流。
陳巧婷
  從小發病,二十五年的病史,經歷過一次的酮酸中毒與兩次低血糖昏迷,一路從錯誤當中去學習如何與糖尿病共處,這期間受到醫護人員很大的幫助,卻發覺即使是相同的醫療團隊,也有著不同的控糖成效,甚至會有很大的差異,這究竟是為什麼?是醫療團隊偏心嗎?還是藥效不同?當然不是啦~差異的來源源自於每個人面對糖尿病的心態不同!

頁面